【资料图】
鲁网10月29日讯踏入儒商研究会的大门,已是一载有余。今日静坐回望,恍然惊觉,这段旅程并非寻常的“加入一个组织”,倒更像是一场在商业迷途中的精神返乡。我们这些在市场中搏击风浪的企业经营者,早已习惯了用数字丈量世界,用合同定义关系,用利润书写成败。然而,夜深人静时,心底总有个声音在追问:除了财务报表上跳动的数字,我的企业还剩下什么?除了不断扩张的规模,我的经营究竟为了什么?儒商研究会,于我而言,恰似在功利主义的喧嚣洪流中,发现了一方坚实的精神高地,一盏指引方向的温暖心灯。
一、 从“术”的焦虑到“道”的从容:儒家思想为企业注入灵魂
未入研究会之前,我的经营词典里,写满了“竞争策略”“商业模式”这些冷硬的词汇。我像一位精于“术”的工匠,不断打磨管理的工具,追逐市场的风向。企业确实在增长,然而,我与我的团队,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焦虑与疲惫——我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洪流裹挟,奔忙不息,却不知最终要流向何方。那种感觉,如同驾驶一艘没有罗盘的船,在茫茫商海中,纵然动力充沛,却难掩心底的方向迷失。
研究会的启蒙,如清泉滴入心田。初识“仁者爱人”“诚信为本”这些古老的儒家训诫,我方才惊觉,自己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不过是经营之“术”,而真正缺失的,正是那安身立命的经营之“道”。
将“仁”的精神注入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是静水深流般的。过去,员工是人力资源表上的数字,是达成业绩目标的工具,关注点更多在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人文关怀相对较少。而今,我开始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察他们的困境,尊重他们的成长。我们设立了“员工关怀基金”,系统地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家庭急难;决策时,不再仅仅考量短期财务回报,更会深思其对员工福祉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日常管理中实行了结对子帮扶机制,充分了解员工的急难愁盼进行精准帮扶。令我惊讶的是,当管理的铁律融入了人性的温度,团队并未因此松懈,反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与创造力。那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是多少严苛的制度管理都无法换来的。这,或许就是“仁者爱人”在现代企业中的生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