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研判经济形势 为何强调两个“关键期”?

2023-07-07 07:45:04

中国经济半年报公布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会议指出,中国正处在两个“关键期”。

其一,经济恢复的关键期。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预计二季度增速将快于一季度。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投出“信任票”。


(资料图片)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高枕无忧。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仍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中新社记者说,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弱复苏”阶段,经济内生动力和社会有效需求还需呵护补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特别是应充分估计三季度、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

考虑到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修复的形态、节奏与力度,各方普遍认为,社会有效需求还需宏观政策继续呵护与刺激,宏观政策的协同性、组合性、针对性、有效性仍有提升空间。

2023年“进度条”过半之时,官方释出明确信号:采取更加有力措施,稳住经济恢复“下半场”。

此前,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本次座谈会上提出,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

“及时”“抓紧”“加强”“最大限度”......在这些颇具紧迫感的表述背后,中国正加快出台和有序实施更有力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庞溟认为,当前中国逆周期政策稳信心、稳增长、扩内需效果较明显,经济边际改善和稳定恢复态势仍未改变,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大概率可以实现。

其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之时,亦是转型“窗口”打开之际,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提上日程。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原磊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无一例外都拥有一个庞大且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眼下,全球价值链加速调整,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哪个国家具备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哪个国家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此外,在多重挑战交织背景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粮食、能源、资源供应的需要。

但越是关键,越应有序。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同时,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主体,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能被简单贴上“低端落后”标签,一“退”了之。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对此撰文称,要引导和支持量大面广的传统行业企业与时俱进,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升级困难但又具备转型条件的,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及时推动其转型发展,通过转型与升级共同发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打造竞争新优势。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却也不能贪大求洋、盲目发展。郑栅洁表示,要坚持稳中求进,在谋划发展战略、集聚高端要素、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借助技术突破、模式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对重大战略产业、未来产业要抓紧谋篇布局,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银行更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