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山县阳城镇鱼水村西洋菜田,成片的西洋菜如绿毯般蜿蜒至山脚,绿油油一片。每隔20分钟,自动喷灌系统就会向西洋菜田喷洒山泉水,在初夏阳光照耀下,景色分外怡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刚灌溉完的旱地西洋菜。
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为鱼水村成为阳山西洋菜种植基地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当前,鱼水村正紧抓阳山大力推进“五大五十亿”农业产业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抓特色,围绕“菜”字做大文章,走出一条发展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从“西洋”菜到“土特产”鱼水村西洋菜种植基地内,一捆一捆新鲜的西洋菜正被收割打包,挑上冷链物流车,只需几个小时,这些新鲜美味的西洋菜就会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西洋菜原产地在欧洲,是实实在在的“西洋”菜。在鱼水村,西洋菜已有超30年的种植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鱼水村民试种了20亩西洋菜,没想到这一试种,种出了村民与西洋菜之间的“鱼水情”。
西洋菜喜冷凉湿润的环境,而从鱼水岩里流出的泉水清澈、冰凉,非常适合水生西洋菜的生长和繁殖。正因为“喝上了”水质好的山泉水,西洋菜在鱼水村便“着了家”,成为鱼水村的“土特产”。
水培西洋菜,山泉水在田间逐级流动。
然而,当地村民虽有种植西洋菜的传统,但农户们主要依赖传统技术,品控水平较低。传统水栽西洋菜有不耐高温、水体富氧化污染、易生寄生虫、粗犷采收易夹藏异物等弊端,并且传统西洋菜是水生作物,需要大量的流动水,由于鱼水村水田面积有限,西洋菜的种植发展一度处于瓶颈期。
怎样破解瓶颈期呢?经过鱼水村村干部、村民、经营主体的多方探索,旱地西洋菜在2009年被引入,利用自动喷灌技术,克服了种植面积有限、水体富养化污染等弊端,铺设出鱼水村的西洋菜从试种面积20亩发展到如今水培面积200亩、旱种面积400亩的成长之路。
“喝着山泉水长大”的西洋菜味甜脆爽,深得珠三角地区人们的喜爱,鱼水村每年就有超过2万吨西洋菜销往珠三角。西洋菜在这片山水中“无忧无虑”肆意生长的同时,也用自身的价值犒劳了这条村和辛勤种植的村民,其人均收入在2022年达21923元,比2017年的11314元增长了接近一倍。
成为支柱的进阶之路随着西洋菜产业规模的增强增大,一些在外务工的人员放弃外出务工,返乡加入西洋菜种植队伍。“我种的不多,也就10多亩左右,但一年下来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村民陈叔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说起鱼水村的西洋菜种植,起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种植初期,看到西洋菜在村里有如此好的长势,村民的种植意愿很强烈,许多家庭开始自行耕种。”鱼水村党总支书记钱旦回忆,2017年开展土地整治整合前,村里的农作物种植零散且效益低下,当时为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鱼水村将土地整治整合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掀起了土地整治整合热潮。
为了让旱地西洋菜产业更加高质量发展,在阳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组织指导下,鱼水村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土地整治整合工作落实小组,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了群众基础好、意愿强的鱼二、鱼三、鱼四村小组作为示范点,将其耕地由435块整合成了77块,随后又通过不断完善机耕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收能售,补齐村中产业发展的短板。
整治整合后土地划分整齐。
“整治整合完成后,单是年租金就由原来每亩600元上升到900元!”鱼二村村民陈叔说,当时一边整治整合,一边就将这完成整合的连片土地流转给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开展种植项目,租金的上涨让村民看到土地整治整合带来的好处,大家热情高涨,踊跃支持。
在鱼水村的西洋菜产业从零散化走向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中,村中得天独厚的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村民的配合支持、企业的生产投入都是其进阶之路上的基石。
目前,鱼水村西洋菜主要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产供销,土地统一出租给公司后,由公司统一进行管道铺设和加工,村民再承包土地自己当“老板”种起西洋菜。先进的技术让鱼水村的西洋菜品质更上一层楼,成为蔬菜市场上的宠儿,也成为村中的主导产业、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更是阳山县当地响当当的特色蔬菜。
2020年,鱼水村西洋菜获得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依靠西洋菜种植,鱼水村实现了从昔日穷村到产业强村的华丽蜕变“腰包鼓了,村民笑了”,这是鱼水村走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谋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走进鱼水村,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处处河道水清岸绿,一幢幢农房错落有致……扑面而来的是一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动人乡村新画卷。
“以前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看。近年来,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花大力气建设新农村,村里的变化才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村民陈叔指着村里的房屋说,这些年,鱼水村无论是村容村貌、基础设施,还是村民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鱼水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依托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雨水村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我经常和村干部开会说,村里的事务并不是坐在村委会为村民办事、答疑解惑就可以解决好的,是要我们了解村情的基础上,不断去尝试,就比如产业发展,如果不亲自去试种,哪知道适合种什么,更不要说发动村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了。”钱旦在谈及自己种植经验的时候说道,为了挖掘鱼水村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他租了土地,尝试种植草莓、千禧小番茄、香瓜、西瓜等水果,并将其打造成小型采摘园,带着村干部、村民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鱼水”模式。
阳山县丰华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志明就是鱼水村本土人,他抓住当初西洋菜发展、土地整治整合的机会,向村民租了约1200亩土地,约一半面积种植了西洋菜,针对各种蔬菜的季节特性,丰华公司实行休耕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中番薯叶产业发展良好,目前种植了番薯叶300亩,其他大棚蔬果约200亩。
沿着村道,可以看到连片的桑叶,鱼水村的桑蚕产业主要分布在白竹坳、坑口等自然村,种植面积达500亩。
“如果只发展西洋菜,那种植结构就太单一,抗风险能力就会很弱,而且有些村小组是不适合种植西洋菜的。”钱旦作为党总支书记,心中牵挂着村民的收入、村里的发展,“大东坪村现在有320亩左右的种植基地,种了茄子、辣椒、枸杞、甜玉米等几种蔬菜,现在我准备在那里尝试种淮山,目前处于土地整合阶段。”
钱旦表示,如果淮山能试验种植成功,便会在村里推广种植,鱼水村将搭上阳山淮山产业发展的快车。下一步,将持续做大做强村里现有产业,并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选准做强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全力争创“产业兴旺”,铺好百姓“幸福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字:黄慧祯通讯员黄嫣婧孟齐飞
图片由阳城镇政府提供
责编:夏汉华
校对:张鍪
编审:周东辉
编委:樊沃夫
*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